無法在這個位置找到: bdtj.htm
[教師資格證考試網(wǎng)]學習動機_2019年教師資格證《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好學通為幫助學員順利通過考試,特別整理了《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試備考資料、重要考點、必考重點供考生參考學習,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一、學習動機的含義 學習動機是引發(fā)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學習動機包括推力、拉力和壓力三種因素。 二、學習動機的構成 學習動機有兩個基本成分:①學習需要;②學習期待。 (一)學習需要與內(nèi)驅(qū)力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 (二)學習期待與誘因 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 三、學習動機的功能 (一)激發(fā)功能; (二)指向功能; (三)維持功能。 四、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 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系是倒U型曲線關系。 動機的水平還隨任務性質(zhì)的不同而不同:在學習較復雜的問題時,動機強度的水平點會低些;在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動機強度的水平點會高些。 五、學習動機的理論 (一)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 學習動機的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行為主義強化理論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 (二)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具有五種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這些需要從低級到高級排成一個層級,較低級的需要至少達到部分滿足之后才能出現(xiàn)對較高級需要的追求。他將前四種需要定義為缺失需要,后一種需要是生長需要。 (三)成就動機理論 個體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 根據(jù)成就動機理論,學生最有可能選擇的是成功概率約為50%的任務。 (四)成敗歸因理論 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tǒng)探討,發(fā)現(xiàn)人們傾向于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tài)、外界環(huán)境等。同時,韋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即內(nèi)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歸因。 韋納成敗歸因理論中的六因素與三維度 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nèi)部的、穩(wěn)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chǎn)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tài)。 (五)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種:成敗經(jīng)驗、對他人的觀察、言語勸說、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jīng)驗。 六、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與激發(fā) (一)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 1.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chǎn)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yǎng)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二)學習動機的激發(fā)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學生產(chǎn)生疑問、渴望從事活動、探究問題的情景,使學生經(jīng)過一定的努力能成功地解決問題的學習材料、條件和實踐。 2.根據(jù)作業(yè)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xù)努力。 改變學生不正確的歸因、提高學習動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歸因”,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歸因于努力與否的結果。 二是“現(xiàn)實歸因”,針對一些具體問題采取現(xiàn)實歸因,以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能力,增強自信心。 4.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